晴空澄澈,阳光炽烈,戈壁的风裹挟着沙尘的气息。三下乡的第一天,我们团队走进了墨玉县京玉中学。崭新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矗立,处处可见北京援疆的印记,物质条件比预想中好上许多。我们此行的任务是举办一场“学思分享会”。

轮到我分享时,主题是高中英语学习小技巧。我讲解了一种记忆单词的方法——像玩填字游戏一样,给自己三次快速记忆的机会,目光扫过台下,第一排一位女生的眼睛瞬间攫住了我。那里面燃烧着一种近乎滚烫的专注与渴望,如此明亮,如此灼热,仿佛能穿透讲台。我心中一动,自然而然地走下讲台,停在她身边,俯身温和地问:“这位同学,能告诉我,我刚才念的单词是什么吗?”

“Solid!” 她的回答不假思索,清脆利落,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准确。那一刻,我惊讶的并非她记住了这个单词,而是她回答时那种对语言天然的敏感和喷薄而出的热爱。短短一个音节里,我仿佛触碰到了她炽热跳动的内心。我由衷地给予肯定,她的眼睛更亮了。
继续提问其他同学,得到的回应略显迟疑或模棱两可。我微笑着鼓励大家再次尝试,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。分享完记忆法,又是她,勇敢地举起了手,询问关于单词形态变化的困惑。我立刻再次走到她身边,耐心解答。整场活动,无论我身在讲台的哪一端,总能感受到一道执着而温暖的目光紧紧相随。几次不经意的视线交汇,她先是羞赧地躲闪,继而便大大方方地迎上来,那双清澈眼眸里的笑意,像戈壁滩上罕见的清泉,让我觉得可爱极了,这里的孩子们都可爱极了。
活动结束,人群渐散。她拿着手机,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期待走到我面前,轻声问能否加微信。我连忙应允,屏幕上跳出了她的名字:麦热木。通过好友验证,仿佛打开了一扇窗。交谈中得知,她的父亲毕业于当地师范大学,殷切期望她未来学医,走一条安稳的路。然而,女孩的心却向往着截然不同的远方——“老师,我想学语言!想去看更大、更广阔的世界!”她的声音不高,却字字铿锵,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。我没有打断,只是静静地聆听她内心澎湃的潮汐,注视着她因梦想而熠熠生辉的脸庞,偶尔轻拍她的肩膀,传递无声的支持。
话锋轻转,一丝忧虑掠过她的眉宇:“其实…我有时很焦虑。身边的人总说我太‘卷’了…” 这话像一根细小的刺,扎进我心里。眼前这株在风沙中努力抽枝、渴望绽放的花,怎能被无谓的言语风雨摧折?我心头一涩,我轻轻张开双臂,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。捧着她的肩,望进她深邃明亮的眼睛,一字一句地说:“麦热木,记住,那些嘲笑,往往是成功路上最先响起的掌声。你的坚持,终将成为未来通行证上最闪亮的印章。有梦想,并且敢于为之奋斗,这是多么珍贵的事啊!别的学生怎么想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,如果你内心坚信她们不对,就不该让那些声音困住你飞翔的翅膀。”
墨玉的风沙似乎更大了些,卷着尘土掠过校园。她的眼眶微微泛红,湿润了长长的睫毛。我有些懊恼没带纸巾,只能更紧地握住她的手,一遍遍地肯定她、鼓励她。她说,她想成为像我这样乐观开朗的人。这份信任让我动容,但我告诉她:“麦热木,在你努力成为‘你自己’的路上,你已经是一个非常厉害、非常了不起的人了!不必成为任何人,做发光的麦热木就好。”
校门口合影留念时,她站在我身边,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地宣告:“老师,我一定要考上外语类大学!” 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,许下一个温暖的约定:“好!那等你考上了,有机会来西安,我带你去吹吹古城墙的风,看看长安的月色。” 那笑容在她脸上绽开,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

离开的时刻终究到来。在校门口,她紧紧抓住我的手,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和期许都传递过来,郑重地告诉我她的全名——麦热木。这个名字,连同她眼中的星光,一起刻进了我的心里。那晚,我们隔着屏幕,从学习方法聊到异国风情,从家庭期望聊到内心挣扎,直至凌晨两点。屏幕那头的她,话语间充满了求知若渴的兴奋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。



夜深人静,我躺在床上,望向墨玉深邃的夜空。窗外是无垠的黑暗,但心中却亮着一簇温暖的火苗。在这片被风沙深情又严酷亲吻的土地上,宏伟的援疆工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物质变化。然而,麦热木——这个眼眸如星、衣襟上仿佛写着远方名字的女孩——却让我触摸到了另一种更震撼心灵的力量。那是一种源自生命内核的、对广阔世界最本真的向往,一种在无形藩篱前倔强突围的勇气。在新疆还有很多“麦热木”,她们就像荒漠里一株倔强向着阳光生长的沙枣花,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:纵使身处大漠边缘,心灵的疆域,亦可无限宽广。她们心底那些关于未来、关于远方的梦想,正用最纯粹、最动人的音调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。
